新闻是有分量的

佛七修心指南:向往西方求佛接引,开启心灵自由的新篇章

2024-05-08 09:34栏目:何为佛法
TAG:

佛七讲话》第五集,7月18日,第四期,第六天,往生西方,求佛接引,带业往生 今天,《佛七讲话》看来要圆满了,我想和大家谈几点应有的感悟。

第一点,念佛要算次数。为什么呢?为了发心。如果散乱,就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心。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开始念佛的人来说,散乱的念佛不是发心。如果你念了几百声、几千声、几万声,你必须记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照顾到自己的心。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心都应该向着西方,知道西方有阿弥陀佛。无论站姿、坐姿,都要面向西方。知道西方有佛,就不敢向西方吐痰。恭敬忆佛,方能见佛。

根据《般若三昧经》,当心恳切地忆念佛陀时,就能获得佛在三昧。

因此,佛七之后,应常念西方佛。切不可散漫念佛,心中无佛。

如果你心中有佛,就应该经常请佛指引你去西方。因为什么?因为佛力,我们才去西方。

按照《大乘无量寿经》的说法,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佛的报土,也就是说凡夫不能往生佛的报土。怎么能往生西方呢?佛力和佛的四十八愿引导我们,所以我们也能往生佛报土。

还有一点,我们不仅可以去佛国,还可以带着业力去佛国。

遗憾的是,有些人说业力是带不走的。不要掉进这个陷阱。他说,佛经中并没有说可以带走业力。事实上,佛经中是有的,只是他在找词而已。例如,在《无量寿佛经》中,就有下品下生的文字证据。

经中说:"或有众生,造作恶业,五逆十恶,及诸不善。此等愚人,因其恶业,当堕恶道,多生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念佛中消除。临命终时,见金莲现前,乘金莲华,往生西方。这段话是说,这个众生有五逆十恶,有三恶道的业障,但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就能往生西方。这不是明明白白地说 "带业往生 "吗?

有人说,他们没看到佛经直接说 "带着你的业力去投胎"。这是一个笑话。我小时候读《三字经》,第一句就是 "人之初"。有个学生的父亲回去考他,说:"第一句是什么?他说:"第一句是什么?" 他说:"人之初"。他父亲把 "人 "字写在纸上 问他:"你认识这个字吗?" 学生说:"不认识" 父亲问:"这不是和书中的字一样吗?你怎么能认得书上的字,却不认得纸上的字呢?" 这个小学生回答得很好,他说:"书上的字小,纸上的字大。" 这个人说,佛没有说要随业往生,跟这个笑话是一样的。

你可以回去翻翻《无量寿佛经》,《下品第十六经》,上面说得很清楚,可以随业往生!

让我再告诉你一件事。有些人说:"我不想往生净土,但我想留在娑婆帮助众生"。也许你们都有这种想法,不是吗?

当然,如果你有心帮助众生,这并不是什么大罪。但如果你留在娑婆世界,你就没有资格。什么样的人留在娑婆世界帮助众生呢?龙树菩萨说:"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什么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第一阶段以上。证得无生法忍,叫做见法性,是六佛中成佛的次第。初地菩萨能有功德力,能现八相。像我们,怎么能有这样的资格呢?

十回向之前的菩萨,如果不生佛世,就会毁坏自己的善根。不生佛世是八难之一,即不见佛、不闻法、断善根。十方诸佛菩萨修行多久?从初信到十信,是一万劫。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回向到十回向,第一个阿僧祇劫。这种人没有资格留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只有从第二阿僧祇劫开始,证得初地、无生忍、佛性,才有资格留在娑婆五浊恶世度化众生。

佛七修心指南:向往西方求佛接引,开启心灵自由的新篇章

释迦牟尼佛在十回向之前,如《金刚经》中所说,遇到八亿四千万那由他佛,但因得度的缘故,没有受佛的授记。到了第二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遇到了冉登佛,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被冉登佛授记,未来成佛,名释迦牟尼。什么是无所得?无所得忍就是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呢?还有一个名字叫 "鬘"。初地得无生忍,证得一分无上菩提,方有资格在娑婆五浊恶世度众生。

我们发心,有帮助众生的心,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我们还不够格。得一分无生法忍,便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身,便离一分业身,不失菩萨之位。十道轮回之前是业报身,业报身的人在六道中,没有自由。如果你想留在娑婆成就众生,万一堕入地狱怎么办?

所以,这种说法是不能认同的。应当努力修持佛道,自己念阿弥陀佛,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应当求生西方,劝众生生西方。愿所有念佛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做叫做 "庄严佛净土"。

怎么说 "庄严佛净土 "呢?我开悟了,众生才能开悟;我不造诸恶业,众生才能不造诸恶业;我不作诸恶修诸善,众生才能不作诸恶修诸善。这就是所谓的佛国净土。因为我不造诸恶,所以众生不造诸恶,佛的净土就能得到充实。所以大家都说:"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就是它的庄严性。

我告诉你们这些是因为我不希望你们走错路。你们要有分辨善恶的智慧。你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允许的。

现在开始背诵e 佛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