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佛教入门指南:从正信开始,迈向精神文化的永恒传承

2024-04-20 09:38栏目:何为佛法
TAG:

第八节 全民精神文化--佛教的社会价值

佛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其社会影响十分广泛。首先,佛教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宋明理学为例,它就受到了华严、禅宗等佛教理论的影响。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蔚然成风。一些民主思想启蒙活动家,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界名流,将佛教的一些教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等思想启发和鼓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复兴。

其次,佛教拥有成千上万卷从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伟大、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尤其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曾向金陵刻经处捐赠刻印了《百喻经》。百喻经》中所记述的比喻故事,常常被翻译成文学作品发表在今天的报刊杂志上,供人欣赏。佛教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言意表达方式。马鸣的《佛行赞》为长篇叙事诗带来了范本。法华》、《维摩诘经》和《百喻经》启发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和苏轼的诗歌创作。

古代为普及佛教而进行的吟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梵呗,它是将佛经内容转化为便于传唱的通俗文本。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语言丰富、想象力丰富的通俗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这就是中国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起源。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话本体裁,产生于对禅师谈话和教诲的记录。这种简单而生动、自由的口语体裁后来被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产生了各种论说文。此外,还有音韵学,如过去汉语词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总之,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此外,随着佛教的传入,造塔和造像艺术很快风靡全国。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灵恩寺塔均创建于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期间,全国各地都修建了宏伟的佛塔和寺庙。敦煌、云冈、龙门等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寺,以及西至新疆、东至辽宁、南至江南的其他同等重要的古代雕塑和壁画艺术宝库,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建造,并延续了数百年。在中国,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塔,但变体很多;一类是中国建筑艺术,寺塔是其主体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其材质和制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石窟造像,木、石、玉、牙等雕刻造像,金、银、铜、铁等铸造造像,泥塑造像,砖雕造像,瓷塑造像,刺绣造像,彩绘造像等。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风格,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绘画艺术也值得关注,如敦煌石窟现存的壁画,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信息。最初盛行的是佛传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 "经变 "画所取代。正如文学作品中有同文同种的变化一样,佛教绘画中的 "经变 "图也是将佛经中的故事类比表现出来的,如敦煌石窟中表现《维摩经》的画 "维摩变",表现《净土经》的画 "净土变 "等,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等,都是非常精彩生动的佳作。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的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从而使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有名的画家,以姓名著录的就有几十位,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都从事佛教绘画。由此可见佛教在当时绘画艺术中的作用。中国画从王维的文人画流派发展到宋元以后的写意画盛行,与般若思想和禅宗有很大关系。佛教版画随着佛经的印刷而很早就产生了,最早的版画出现在《大唐西域记》中。此外,佛教还通过传承天文学、音乐和医学,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5 年中国发行邮票纪念的古代天文学家之一是八世纪初的一位僧人,他撰写了《大衍历》并确定了子午线,为天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于医学,隋唐史中记载的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多种,藏传佛教的医方还有明代的理学。至于佛教音乐,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流行梵呗。七世纪初,今缅甸骠国向中国赠送了十种佛教音乐,并派遣三十二名乐师来华。唐代音乐吸收了佛教国家的音乐,如天竺音乐、龟兹音乐、安国音乐、康国音乐、骠国音乐、临沂音乐等。唐代音乐的一小部分仍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徒本着慈悲济世的精神,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有的出家行医,有的修桥铺路,有的挖义井、办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在古籍记载中屡见不鲜。现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将佛教慈善福利事业的贡献介绍如下。

第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创立了这种慈善性质的财机构,专门用于救济贫困等。到了隋唐三阶教所创立的无尽藏规模空前,影响甚大,以至于统治阶级虎视眈眈到了强行没收的程度。但寺院中仍保留了慈善基金的形式,在宋代为 "长生库",在元代为 "协典库",传到日本为 "木登会社"。

二、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机构--悲田医院。自北魏创设 "桑桑户",到唐代的 "悲田养病坊"(则天武后长安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慈善组织,影响最为深远),宋代的 "福田院"。月庭院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即有计划地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包括养老院、孤儿院、病院、赈灾、济贫、向失业者传授技艺、收容难民等。

三、世界上最古老的医院--病坊、疫坊。南齐时,佛教 "设六病亭,以赡贫乏"(《南齐书》卷二十一),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21年)设孤独园,使 "孤独可归"(《梁书》卷三),北齐文宣帝时,佛教大师那连提利耶舍 "以病为坊,以疫为坊"(《史记》卷三)。3),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那连提利耶舍大师在汲郡(《汲郡志》卷三)设孤独园,供养贫民。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那连提耶舍法师在汲郡西山(河南)建立了三座寺庙,收容白血病患者。这些寺庙医疗模式被认为是现代医院的起源,也是中国创立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最早记录。而 "养病坊 "和 "疫病坊 "则始于隋唐,传至日本,成为成熟的慈善医院形式。

(保护生态环境。佛教菩萨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修行特点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大量善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众生,戒除杀生,保护珍稀物种。放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其动机在于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现代佛教的动物保护、生命关怀、动物救助等组织应运而生。二是植功德林(即佛教徒的义务植树活动)。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佛教植树活动在南北朝时期已初具规模。如静乐寺的桑树林,贺州武德寺(山西)慧觉法师带领信众种植的枣园,通玄寺慧敏法师种植的十余万棵梓树,泗州开元寺(江苏)为消除水害而种植的一万余株松、杉、楠、桧等......。

V. 公共设施的建设。佛说一切功德福田经》开示的七种佛教徒的福田事业中,有六种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在佛教徒的实际行动中,他们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凿井引水,以及修建公共厕所(古称憩园)等共同的公共事业。古往今来,佛教做了很多服务人民、造福大众的事情,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第六,建立了世界上最广泛的图书馆藏体系。佛教寺院主要有教育、文化、修行、弘法、慈善等功能,尤其强调文化教育功能,所以全国佛教寺院基本上都有经堂建筑,即公共图书馆,形成了世界上最广泛的图书馆藏体系。作为中国四大藏书体系(官方藏书、图书馆藏书、民间藏书、寺院藏书)之一,佛教寺院藏书十分丰富,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佛教入门指南:从正信开始,迈向精神文化的永恒传承

此外,佛教还兴办慈善学校,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遗骨)等慈善福利事业。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佛教不仅在自身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开花结果,而且还延伸到了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应该为先辈们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不仅为佛教事业,也为人类文化事业和人类友谊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不仅翻译了数千卷佛经,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为中印两国和其他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共同遗产,而且热情地相互传播各自民族的劳动成果和智慧之花,丰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宝库。特别是在亚洲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加强的今天,佛教先辈们辛勤努力所取得的许多历史性成就,不仅重放光彩,而且继续发挥着新的积极作用。

问题与思考三

1. 初学佛者容易陷入的误区主要有哪些?

2. 吃素等于学佛吗?

3. 学佛是一种遁世吗?

4. 佛教中 "持戒 "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5. 有神通是学佛的结果吗?

6. 我们应该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

7. 做事没有目的有什么错?

8.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9. 狂喜是什么情况?

10. 什么是开悟?

11. 什么是着迷?什么是开悟?

12. 佛教为何能解除痛苦?

13. 你认为佛说知恩图报是真的吗?

14. 请写出佛陀提到的四种恩惠的名称。

15. 我们为什么要报答父母的恩情?

16. 国家和众生与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17. 我们需要为 "精神众生 "做些什么?

18.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服务生活?

19. 佛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 请说明中国历史上 "变文"、"变论 "的根源。

21. 什么是机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