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走进小乘佛教的世界:经典解读、修行方法与信仰实践

2024-05-01 10:29栏目:何为佛法
TAG:

什么是小乘佛教?什么是经典?(佛教解释)

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张严格遵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并注重上座部比丘自身的戒律。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系列。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

佛教在公元 1 世纪左右开始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南印度和锡兰。该派将释迦牟尼尊为伟大的导师而非神灵,其经文使用的是较古老的巴利语。上座部佛教主张严格遵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和教义。大乘佛教则认为,根据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佛,因此应拓宽渠道,主张不仅比丘能成佛,一般四众也能成佛,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该派主张佛祖释迦牟尼是大导师,而非神灵。该派宣扬释迦牟尼的佛性,并颁布了新的梵文法典。公元 6 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前印度地区衰落,印度教兴起,但大乘佛教的影响并未消失,并在世界上扎根,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

现代许多佛教学者以大乘进行分类,已无褒贬之意。一般认为,现今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但他们自称 "上座部佛教 "或 "声闻佛教",不接受 "小乘佛教 "的称谓。不接受 "小乘 "名称。中国云南小乘佛教也属于这一教派。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实践和教义两方面来考察。

首先,在信仰和修行上,小乘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只能有一尊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同时有两尊佛。信徒通过 "八正道 "及其他宗教和道德修养,可以证得阿罗汉果(断三界烦恼、超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开悟十二因缘),但不能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同时有无数佛,释迦牟尼就是其中之一。信徒通过行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可以成就佛果(称为 "菩萨",意为大觉者),从而扩大成佛的范围。

而小乘佛教则纯粹是玄学,因为它要求断除自身烦恼,追求自我解脱,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身慧为终极目标,所以大乘佛教徒讥其为 "自了汉"。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法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以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行需要经历无量生死,历劫修行,要 "摩诃般若"(大智慧),求 "羼提"(无上正等正觉),除了断除自身一切烦恼外,还要以救度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超脱世俗,又强调要适应世俗,广开方便之门,引渡众生。

其次,在教义上,小乘佛教的总倾向是 "法无我",即只否定人我的真实性,而不否定法我的真实性。而大乘佛教不仅主张 "人无我",而且认为 "法无我",即同时否定 "法我 "的真实性。在大乘佛教中,对 "法无我 "的理论分析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是早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和提婆达多创立,称为大乘空宗(在中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释诸法 "空假有 "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法)都是由业力(各种条件)引起的,没有自性,因而是空的。然而,这种空并非虚无,仍然存在假有现象。所谓 "假有",是对小乘 "诸法实相 "说的回应,即诸法只是一种 "假名"。

龙树和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一切法,既不以有(实有)为有,也不以空(空有)为空,这就是 "中观"。其次,在大乘佛教的中期(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无著和世亲创立了瑜伽行派(中国称为大乘有部)。它主要阐述 "一切法皆是识 "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 "阿赖耶识"(又称第八识、藏识等)所缘起,一切法都可以在阿赖耶识中发生。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意识之中,意识无非是起分别作用的心识,所以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意识之外,并无实体,故称 "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佛教开始衰落,密宗(后来的大乘佛教)取而代之,重要的教义已无从谈起。

此外,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都有自己的经典汇编,作为其理论基础。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汉译)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大般若经》、《中论》(龙树著)、 瑜伽师地论》(弥勒撰)、《大乘起信论》(无著撰)、《唯识三十论》(释空撰)等。

佛教的传播

佛教发展于古印度,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分为两大体系:向北传播的,经中亚到中国大陆和西藏,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地区,属于北传佛教;向南传播的,到斯里兰卡,再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佛教。

南传佛教也被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因为它使用巴利语编写三藏和注释。也有人称其为南传佛教,因为这个教派的佛教,是从古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流,到斯里兰卡,再到南亚东北部,这些地区都在印度南部。至于所属教派,凡信仰南传佛教而皈依的教团,均可称为南传佛教,如盛行于中国云南傣族已有1300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于越南南部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从古印度向北方和东方传播,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的佛经从梵文翻译成汉文。这些佛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小乘佛教后来在中国被大乘佛教所取代。大乘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辉煌的实践和发展,在隋唐时期,中国取代了前印度帝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目前,中国拥有最好的佛教三藏之一。

另一方面,佛教也传播到了南亚和东南亚。传说在公元前 3 世纪的阿育王时期,小乘佛教的一个分支--小乘佛教铜盘派传入锡兰(古斯里兰卡)的孔雀王朝。之后,又分为大寺的大乘小乘和大乘寺的大乘小乘。两派之间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公元前 19~27 年,锡兰的大寺派僧侣用僧伽罗语撰写了南传的五部《阿含经》。无畏山派在大寺以外的地区长期兴盛。不过,在随后的历史中,斯里兰卡佛教最终在王室的偏爱下由达塔崔亚派统一。到了缅甸阿奴律陀王朝时期,其势力使上座部佛教渗透到了暹罗北部和中部。通过 12 世纪在锡兰举行的第七次大会,上座部佛教在锡兰蓬勃发展,导致佛教教团的重组,然后通过比丘比丘尼的教义回到暹罗,促使素可泰王朝偏爱上座部佛教。如今,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老挝有许多上座部佛教信徒,其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信徒占全国信徒的 90%。

佛教分类

佛教开山祖师释迦牟尼涅槃后,由于对释迦牟尼教义的不同理解,佛教内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教派。根据其教义的深度和精神发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个基本教派: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请注意,大乘的概念是佛教内部用来区分菩萨小乘和佛小乘的一个术语,主要是在教义和觉悟方面,专指佛法三乘中的声闻小乘和缘觉小乘这两种小乘罗汉。这种分类与三大语系和传承时代的分类完全不同。

走进小乘佛教的世界:经典解读、修行方法与信仰实践

三大语系是根据所承载语言的地域划分的。事实上,在三大语系中,汉传佛教内部曾经不止一个小乘佛教派别,现在汉传佛教保存的小乘经典相当丰富。南传佛教不等同于小乘佛教,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小乘佛教。至于时间的划分,则是另一个概念,其实从现存的佛经和其他来源的明确记载来看,小乘佛教经典《阿含经》中也处处提到大乘、小乘的概念,或三乘法、"菩萨乘 "等等。区别只在于每个时代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