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佛家智慧:揭秘五佛不见身知是佛,罪性空,坦然面对生死的奥秘

2024-04-19 10:10栏目:何为佛法
TAG:

七佛传法经文 (5)

第五首:牟尼佛(千佛之第二佛)

传法偈曰:

"佛不见身是佛,佛见身知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不畏生死即是佛"。

意思是 意思是:"开悟的佛没有法身可看,这样才知道是真佛。因为'知性'就在那里,永不动摇,永不迷失,没有别的佛可寻。有智慧的菩萨能够觉悟到生死罪业本空,终归虚幻,因此能够坦然现身于生死轮回中帮助众生,丝毫无所畏惧"。

佛的身体被称为法身。然而,对于觉悟的佛陀来说,没有法身可看,也没有法身可悟,因为法身无相,没有任何实体。如果有什么可看,那都是妄想;如果有什么可悟,那也只是妄想境界。

佛陀没有任何境界,因为他认识到一切境界都是虚幻的。外道修行者拥有最多的境界,最丰富的境界,他们执着于境界之相,所以被称为外道修行者。我记得在《金刚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描述了佛陀的观点:

"万法无真,不见如真;

若于真中见,一切皆非真"。

当一个人认识到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时候,即使还能看到、听到、闻到、感知到,也就不再认为它是真实的了。一旦见到了真如法身,就会彻底认识到一切皆非真实。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首先要明白 "一切皆非真实 "的道理,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在生活实践中,"不以见为真",不以见、闻、觉、知等为真。这样观照久了,迟早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自己看到真相,那时就会彻底明白 "一切皆非真"。

兄弟姐妹们,所谓明心见性,其实并不可见,只是 "凡所有相,皆是无相 "而已。也就是说,由于长期离相观察,灵光一闪,我们终于明白,一切境界之相,不过是我们 "心镜 "中的浮云,看似真实,实则无常、虚幻。而我们的 "心镜 "却清澈如初,从未改变。

只是明而无相,其 "识 "不灭。这个不灭的 "知 "也就是我们的 "心镜",也就是明如无形的心镜,离开了它,哪里还有佛呢?所以说 "有识则无佛"。佛国公告诉我们,这个 "识 "就是佛,那你还到哪里去找呢?

兄弟姐妹们,如果你还没有看清,请试着时常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面镜子,让它只管明白,不干涉任何境界,只管明白,甚至不需要分析。事实上,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不分析,你也会对事态的一切了如指掌,对所有的机关和阴谋都能一目了然。

为什么呢?不为什么,我们的 "心镜 "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你陷入分析,事情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你自己的分别念干扰了你的心镜。它不太明白。

所谓 "明了",并不意味着分别见、分别闻、分别觉、分别知、分别想;所有这些都只是 "明了 "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只是 "知 "的作用。这些效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 "知 "中发生的,因此,"知 "并不独立于视、听、觉或思维而存在,它们是相互兼容的。

同时,无论见闻觉知如何运作,无论思维如何分离,"知性 "始终是 "不与万法为侣者",它不会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它不被迷惑,在和谐的同一中卓然独立。

--在一切混沌之中,"知性 "清明如一,包容无染,就是这样,这就是大圆满镜智。只要不陷入思维和分别,当下的心就是大圆满镜智,没有什么好说的。

兄弟姐妹们,如果你们总是无法理解,那么,请暂时不要分别思维,请暂时不要落入见闻觉知的境界,请暂时让六根休息一会儿,静静地休息一会儿--再休息一会儿--此时,请请请,请请请,请请知道六根在休息。六根在休息?

--啊,是的!

--好,"若真识得无别佛 "也!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生不灭的心性。

--正如六祖所问:"不思善不思恶,何为明公本来面目?"

--明白了师父的话,回归本心的那一刻,会发现自己一念不生,"识 "不灭,它,不是佛又是谁。

菩萨以大智慧,早已明心见性,深知见闻觉知犹如幻觉,分别思维即是空,所以,那些由见闻觉知和分别思维所造的罪业,又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幻即是空而已。

因此,菩萨以大智慧不畏生死轮回,知道生死轮回是纸老虎、是梦幻、是泡影;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深刻的认识,菩萨才能在无生无灭中显现出生死自在,远非小乘圣人所能企及。然而,我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一点。在虚假的所谓 "现实生活 "中,他们为纸老虎而忧心忡忡,为梦幻泡影而痛苦不堪,实在可悲可叹。

因此,大菩萨们发起无边的慈悲心,投身生死轮回,为大家树立榜样,一遍遍地演示修行解脱的过程,开示悟道的妙法。这就是古代大师和菩萨的真实面目,也是历代高僧大德的真实面目,他们就是菩萨。

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实实在在地修行,实实在在地觉悟,实实在在地从自己内心的执着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样才不枉此生。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宣扬佛法,为利益众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喊口号,更不能被自己的名利习气所蒙蔽,打着弘扬佛法的旗号,做着贪图利益的事情。作为佛弟子,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观察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看看自己有没有陷入名、利、欲之中,如果有,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随时放下。这就是修养,与才华无关,与学识无关,与地位无关,与名利无关,与弟子多少无关。

像这样观察自己,再像这样观察善知识;只有心地清净无垢的人,才称得上是善知识。不是说他没有缺点和过失,而是说他没有贪欲,淡泊名利,自在精进,以身作则恭敬三宝,以身作则尊重经戒,以身作则走向解脱。

不遇善知识,不可勉强,也不可退而求其次。佛法还在,佛经和大师们的注解还在,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用正法熏习妄心。慢慢地,我们就能体会到佛陀所说的 "智者能知罪性空"。到那时,我们将不再贪恋人间的名利和享受,不再惧怕生死轮回之苦,开始修行菩萨道。

佛家智慧:揭秘五佛不见身知是佛,罪性空,坦然面对生死的奥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