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周边代放生最佳地点,《福州马尾区志》寺庙祠堂教堂

福州周边代放生最佳地点,《福州马尾区志》寺庙祠堂教堂

7、位于琅岐镇上岐村鳌山东南麓,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庙碑载:江姓鼻祖“君丽自浙进闽,奉昭烈王择居此土,因建是庙”。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庙面阔8米,深3米,占地面积995平方米,前后三进。正门排楼式,斗拱迭涩,上悬直匾,额书:“勅封、上岐境”,直下“昭烈王庙”。中央门开四扇,摆布框门。门内立屏门,匾书:“乐乐乐”。头进为戏台,两旁酒楼。戏台上方藻井雕琢太极八卦万象图;二进为天井,双方有钟鼓楼;三进为正殿,上方藻井雕琢有太极八卦九宫图,螺旋形斗拱烘托,繁复重迭,悬空倒挂,工艺精良,独树一帜。以上两个藻井均属稀有,且生存无缺,具有文物价值。庙重檐歇山顶,风火墙修建。现大殿、戏台、酒楼均生存明清气势派头。

8、位于琅岐镇下岐牛屿山西麓,背山临街,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经明崇祯八年(1635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民国35年、1997年4次重建。祠坐南朝北,面宽5米,纵深43米,面积473平方米,分三进,硬山顶,风火山墙,抬梁加穿斗式木构架修建。祠内保留朱氏鼻祖宋知府朱仕禄、知县朱仕仁等墓碑,及出自古代名书法家手笔的祠联。

9、系林氏宗祠,位于亭江镇长安村西店埕,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清康熙壬子年(1672年)、民国21年及1991年三次重建。祠坐北朝南,土木布局,单檐硬山顶,风火墙,占地面积1214平方米。祠前龙虎门、双斗旗杆,祠门一联:“一林乔木千枝秀;百代沧江万派清。”祠内构架具显明的明、清建筑风格,重建时均按原貌,保存较为无缺。现背景又增落后,为明进士、广东布政使林硕纪念堂。

10、位于马尾镇快安村西陈暗剑路,坐东北向西南。西陈鼻祖陈宗,字元大,宋元祐间(1086~1093年)迁来。祠始建于明朝,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宣统三年(1911年)两次重建。祠前有埕,周设围墙,门开左角。祠大门额题“磕源陈氏支祠”,左框门额“入孝出悌”,右框门额“履中蹈和”。祠占地554平方米,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土木布局,风火山墙。前后二进,一进为五柱三间,二进为七柱三间,柱联多而文字高雅;正厅神主龛,开窗式,高9米,保留较好;两旁厢房门上书写“磕源陈氏西支世系”甚详。1994年重建,坚持原貌,呈清朝建筑风格。

两、番禺那里有江边合适代放生

1、俗称大王宫,位于琅岐镇下岐村牛屿山南麓,庙内奉祀金奇、通济、昭利三位尊王,是下岐东境社稷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4年),经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次重建。1990年再建,根本留存原貌。庙坐北朝南,面阔5米,进深5米,风火山墙,土木构造,穿斗式抬梁木构架。南面临江,未设正门,门开于双方墙,西为正门,额镌:“琅岐东境金奇尊王庙”。由大门进为天井,上盖覆龟亭,前为戏台、酒楼,后为大殿。庙内留存咸丰、光绪重建碑刻多方。特别前门墙高近20米,用条石迭砌,具有明朝建筑风格。

2、位于琅岐镇海屿村白龙山东麓。坐北向南,依山傍海。始建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历经4次重建,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大修。面宽15米,纵深32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风火山墙。正门为门楼式布局,门前石雕麒麟1对、抱鼓石1合。宫前后3进,门前厅建戏台、摆布酒楼,戏台顶饰藻井;中为石砌天井,双方钟鼓楼,下为神龛;登石阶为正殿,抬梁式木构架,富丽堂皇,宏伟堂皇。中祀天后,左为孔圣王殿,右为顺天圣母殿。齐座仿莆田湄洲妈祖宫而建。已往曾改作他用,20世纪90年代依原貌修复。宫前有月爿埕,石砌镂空短墙,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正面立石牌坊,中嵌“天后宫”。

3、位于琅岐镇下岐牛屿山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初年(1522年),民国10年扩建下座,1997年再次重建。祠背山临街,坐东北向西南,面宽5米,纵深43米,占地面积623平方米。祠为土木构造,风火山墙,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祠内有明崇祯天子御赏给进士董养河的“帝座纶音”,并有黄道周撰联:“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皆。”四周尚有祠埕170平方米,隶属修建270平方米。祠内保留较雄厚的谱牒,具有文物价值。1995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元。

4、位于亭江镇亭头村怡山之麓,今正在亭江中黉舍园内。坐北向南,面对闽江。相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两座并排,四周风火墙,土木构造,占地面积906平方米。西为天后祠、观音阁,东为怡怡斋。天后祠分二进,进石框大门,古有戏台,双方酒楼前木板雕栏上书写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全文;戏台顶上一藻井,雕工精致。惜以上均已无存。戏台前天井上盖覆龟亭,木砌八卦形斗拱式藻井,至今保留无缺。登台阶即为主殿,面阔3间,进深2间,穿斗式木构架,两面坡顶,原祀妈祖,摆布立千里眼、顺风耳。现改成校舍。事后天井为后殿,升高1米余,即观音阁。明、清两代中国封爵琉球使者和琉球商人收支闽江口,必至此处祭奠天后(妈祖)。至今怡怡斋左墙上尚嵌有清同治碑,直书楷体,额曰:“天后”,碑文曰:“新建天后三氏祠,封爵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于宫篆、光甲,捐洋银三百两,时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1866年)仲夏勒石。”院前尚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怡山院碑。198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元。

5、位于琅岐街鳌山北麓,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祠坐南朝北,分三进,风火山墙,土木构造,单檐歇山顶,正厅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主座宽16米,深40米,面积640平方米;包罗右侧妥遗祠,总面积1100平方米。民国时期重建时,海军大将萨镇冰、陆军大将林之夏、福建省府主席杨树庄,和中心立法委员刘通等为宗祠撰写柱联。20世纪90年代重建时,又增当代书法家潘主兰、朱棠溪、郑乃等书写的柱联。祠内生存1块端石雕刻的《明奉政医生户部郎中江文沛墓志铭》,系明朝三进士吴文华、詹洪基、陈长祚之作。

6、位于琅岐镇衙前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1994年再建。祠坐北朝南,面宽18米,纵深41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为抬梁减柱加穿斗式木构架,风火山墙。祠分三进,一进门厅、二进大厅均保存原构架,是按原貌建复修建的较好典范;三进新建,仿古和谐。大厅上悬挂有“进士”、“文魁”匾额;两侧为厢房。祠内现有20余副楹联,多为石刻,出自今世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沈鹏和19个省、市、自治区出名书法家之手笔。原有黎元洪题赠横匾“博济为怀”,已散失。1995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元。

7、位于亭江镇长柄村。宋朱熹躲伪学禁时在此讲学,梁汝昌、郑庸斋由之游,末成大学者。明代万历间(1573~1619年),塘头董应举和英屿郭心山、复之父子,为祀朱熹,在此倡建紫阳老师祠,后改成龙津书院,崇祀朱熹及其徒梁、郑。经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六年(1867年)屡次重建。祠坐北向南,土木布局,双方设风火墙,穿斗式木构架,依山而建,前后递升,由门楼、回廊、天井、大殿、后天井、文昌阁等构成,占地面积506平方米。大殿正中原有坛,立朱熹满身塑像。殿后文昌阁,为古来合勾栏文士禊集之所。民国时期辟作小学校。祠内生存朱熹题刻“跃龙津”,门墙内壁嵌有明董应举《建紫阳老师祠题词》、清王有树《龙津书院祀典记》等5方碑刻,具有文物价值。此系福州市现存最大、且较完全的朱子祠。1986年宣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元。

8、位于马尾镇君竹村殿后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祠占地2平方米,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外墙砖砌。

9、位于琅岐镇吴庄村,背山临街,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明末。原为二进,民国10年重修。林森题匾“华兆精英”。摆布墙开龙虎门,进门为天井,左为戏台,右为正座,再过天井,为落后文昌阁。祠为土木布局,风火墙,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宽7米,进深57米,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根基保存明朝修建形制。大门前额“林氏祠堂”,为民国陆军大将林之夏所书。祠内十余副石柱联,出自林之夏、刘通、宏伟沅、肖梦馥、嘹亮、雷寿彭等名流和书法家之手笔。

10、位于琅岐镇衙前街,坐北朝南,面街而建。始创于明朝,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庙为二进,风火山墙,面阔5米,纵深30米,占地面积435平方米。前为戏台、酒楼,天井上盖有覆龟亭,大殿为4扇3间,抬梁式木构架,中祀通济尊王,为衙前上寨境社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