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海城大悲寺放生仪轨,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2023-09-30 13:29栏目:放生功德
TAG:

一、放生可以放鱼苗吗

1、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2、因为遇到几位海城大悲寺的师父,见其言行举止与众不同,于是发心来到大悲寺。

海城大悲寺放生仪轨,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3、大悲寺群山环绕,寺前有一水库,风水很好。殿堂与佛像装饰的素淡清雅而又庄严,每个大殿门前放着“禁止放钱”的牌子。一到这里,觉得处在一种平静、安然、祥和的气氛之中,彷彿进入了世外桃源。

4、通过在这里住了十几天的时间,感到这里的方丈上妙下祥老和尚平时沉默寡言,但那心胸中却有着深厚的法蕴宝藏,一套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但那平定坦然的神态中,却含有无尽的慈悲。老和尚不搞排场,不搞阔气,但要求大家每天早晚上殿,排列整齐,前后左右都成一行,使整个殿堂庄严肃穆振作人心。

5、围绕老和尚的六个担职师父,大家都各尽其责,互相信任,把寺院管理得条条有理。在平时处理人事关系,只有真诚的关怀,而没有多余地客套言词。若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也不迂就让步,也没有气势压人的斥责,而是耐心的指出,真诚的帮助纠正。担职的师父们与清众平等相处,没有一点派头架子,没有一点高人一等的意识。初到这里根本分不清哪是班首哪是清众,大家衣着简朴,同老和尚一样也是补了又补,生活上不搞个人特殊(除有病外),同甘共苦,利和同均,互相尊重,上下团结一致,处交平易,心心相印,淡如清水,行住坐卧都在默默无言的摄心用功。所以整个大悲寺在平时就象老和尚本人一样的平定坦然、庄重朴实、沉默祥和。这种无声无息的气氛对于这里每个人都起着迁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带的或多或少的习气毛病,不知不觉地被净化了。在这里才能够深刻地领会到“平常心是道”的含义,在这里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六和敬”的风尚。

6、为什么大悲寺能形成这样纯正的道风,关键在于这里执行着一套特有的规章制度,支撑着整个寺院。那就是:不捉金钱、日中一食、夜眠四时、十遍神咒、远离女众、注重戒律、安居打不窜寮房、定期行脚、不受私礼、利和同均、衣钵随身……大家除了这在一起共修的规程之外,个人还可以另外或参禅、或念佛、或阅藏、或持咒。常住设立了禅堂、念佛堂、阅藏室,为师父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还有些工程正处于修建之中,但基本上不影响大家正常修行,这里早晚上殿和中午过斋整队入场,非常准时。正式的坐禅、念佛则使人感到比较随意自在,没有那种绷的很紧,而过后开静却又是闲聊、又是嘻闹、放逸散漫的现象,而是把修行用功分布融化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所以使人感到在这里,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舒适自在。

7、大悲寺所执行的这一套特有的规章制度如同筛选器,有效地过滤了那些企图借寺营私,捞取财利的非修行之流,其又象一个磁场,却把不少真正发心出家修行的人吸引到这里。其中还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人才,他们为了追求高层次的真理道德,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而放弃了社会上的高官厚禄,离开了温暖的家庭,毅然地脱下了俗服穿上了袈裟,甘心情愿跟随老和尚,为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奉献自己珍贵的一生,这对于社会上那些习惯于趋势赴炎、利欲熏心的市侩们来说,怎么能了知他们纯真无瑕的心灵,又怎么能理解他们崇高的意愿?

8、凡是到这里发心出家的人,都遵照常住安排,除了每天早晚上殿、中午过斋、晚上十遍楞严咒外,在外寮还要干各种杂事,来护持寺院,经过一年至三年的考验,看其出家因缘成熟了,即可准许正式出家。后面来的人,基本是照着前面来的师父、居士们的样子做,也是早上两点起床、中午一餐。既然是自愿来的,大家都能自觉地遵守常住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能主动地去做常住所分配的事,人人各尽其责,尽心尽力地为护持寺院效劳。这已形成一种家风,可以用“妨、默、勤”三个字来概括。这样经过一年、两年、或三年的考验,大都成了合格的出家佛子,这几年的磨炼等于是出家的学前班。

9、大悲寺的师父们与常住居士们以寺为家,对于常住的公物非常爱护,虽然使用水电,国家对这里出家人实行免费,但大家都能自觉的节约使用,从不轻易浪费;虽然寺院的一切生活费用和修行所需皆由十方护法居士发心供养办理,但师父们在物质生活上,没有过高的要求,少欲知足,简单随缘,而对修行用功则是精进向上,不断提高深造。如果大家在生活上、身体上、学习及用功方面有什么困难,常住则是尽量帮助解决,所以这里是人人为常住,常住为人人。

10、大悲寺所规定的规章制度,对于真正修行办道的人来说,可起到许多有利的作用:有利于改正习气毛病,净化身心,有利于少犯过失,保护戒体不损;有利于消除业障,防止疾病,促进健康;有利于化解矛盾、互相尊重、和合共住;有利于养护道心、资生慧命,使修行工夫不断增长……因为其直截了当地铲除了助长产生贪瞋痴的病根;截断了导致人们坠落的根源,搬掉了滋生贡高我慢、养尊处优的温床;剥夺了人我是非活动的地盘;减少了分别意识起心动念的余地;限制了五欲贪染缚缠的因缘;挤掉了放逸散漫泛滥的机会;关闭了许多不如法、不合理的门窗;有效地防止了种种垢污尘染。

二、北京哪里可以买到放生的小鸟仔

1、是故此诸措施实有斩草除根之势,釜底抽薪之效。所以这里一般不会发生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纠缠不休的摩擦;也不会出现拉帮结派、互相排斥,或以强压弱、争斗胜负、怨恨嫉妒等种种现象。所以也不用整天为处理那些毫无意义的纠纷,而花费很多时间。唐代百丈老人说过:“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里正是如此。

2、世人所追求的是热闹繁华,种种刺激,欲望重重,贪求无厌;或损人利已、不顾因果;或赌博吸毒,自甘堕落;或养尊处优,出人头地;或利用权势、胡作非为,甚至妄图征服一切,称王称霸。而这里出家人则保持着:安静自然、平淡、祥和;少欲知足、于事无求;谦和退让,与世无争;交往平易、平等相处;做事踏实,而不执着;一切随缘,不被境转;有的行住坐卧,以戒为师,完善人格;有的从早到晩,一句佛号,净土为归;有的持咒观想、三业精勤、不离本尊;有的时时处处,制心一处,穷究心源;或潜心于禅定三昧,或畅游于经藏大海……总之这里跟社会上的人所忙的、所闲的都不一样。这大概也算接近于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了。

3、如果要发心修行用功的人,这里确实是一个很理想的修行道场,如果有志于改革建立好自己道场的大德,不妨到这里看一看,这里的确有很多特长,很多好规矩值得吸取,值得采用,愿全国多出现这样的修行道场!

4、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5、为了服务全国,体现上海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最近由政府发起,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这个大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一个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全市各行各业都积极参与、各方人士献计献策,先后提供了近300条城市精神的表述方式,每条表述都各具特色。上海市委通过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分析整理、综合归纳,将上海城市精神概括为: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浦东的开发开放以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世界了解中国主要就是通过上海。而作为上海本身,也有意充当这种角色,如最近市委市府对今后的发展也突出了要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上海一定要有第一个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这个城市充满活力,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从上海的这种精神中看到中国的希望。因此,在这次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中,“创新”被看作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基石。
从上海城市精神的内容可以看出,上海那种服务全国、海纳百川的大气一览无余,突出了上海欲为国人先,走在前列的决心与信心。政府在概括这个城市精神时,是本着“植根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引领着未来”的原则来进行的,侧重的是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外在形象,而在城市精神的内塑方面没有过分细涉,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向外宣传或展示自己的标志,当然应该从大的方面着手,其细小枝节问题可以留待城市内部自行调适,比如城市精神中的文化内容问题、精神生活问题等等,都还有可细化、丰富的地方。城市精神本来也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风貌,还应能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未来图景。从城市底蕴的角度来说,城市精神应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积淀,并且从社会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从多元性、丰富性来说,城市精神应该体现城市居民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各种思想的主轴。同时各个阶层、各种思想也应极力使自己的状态或内容融入到城市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就如这次城市精神大讨论一样,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来共同参与,为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认识能够最全面、最准确体现城市精神的实际内容。

作为城市精神文化内容之宗教文化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影响显得举足轻重,从与国际大都市接轨角度来讲,宗教文化有时甚至能成为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当代著名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就曾说过:各种文明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生机源泉就是宗教信仰。据统计,如今全世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已经达到85%,由此可见宗教对一种文明或文化的影响力。
从前述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内容来看,它没有直接体现宗教文化的内容,但宗教对城市精神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提倡信仰自由的国度。当前国际上总有某些人利用宗教与人权问题对我国国内事务横加非议,当此之时正可以利用宗教文化在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作用来对它进行反击。
从上海城市精神的内容来看,它的形成得益于整个城市状态的稳定、祥和。而要维持稳定、祥和的城市基础,宗教的作用有其独到之处。拿佛教来说,它的很多教理、教义都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很好的作用。本着创新的精神,佛教应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其济世利生的特点,为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突出上海城市精神的作用,增强城市竞争力而作贡献。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已经形成了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的传统,早就有高僧讲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教也因此在维持国家安定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远的不讲,就上海近代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在抗御外侮、自立建国方面曾做出突出的贡献。当年太虚大师、圆瑛法师等爱国护教的言行可说历历在目。国人提起近代的佛教,对上海的赞誉也是褒奖有加的。同时,近代上海也成为了中国佛教组织的集散地,各种佛教组织都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在这里讲经论道,培育僧才,弘扬文化。这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城市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文化的底蕴而渗透进了城市精神的内容当中。

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往高僧大德对我们这座城市的贡献时,更应该继承他们的传统,为把我们城市建设得更好而尽力,为上海城市精神锦上添花。只是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时时保持创新的意识,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佛教文化对当代城市精神的作用作一符合国情的解释,摒弃不合时宜的东西,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实际上这也是政府对佛教及其他宗教文化作用的期望。
首先,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今天我们对此的理解即“国土”不能只限于佛国乐土,而应与市政府的整个目标一致,把上海当作一个整体,服务于全国,这样才能体现佛教在城市精神建设中的大气。以往的“庄严”“利乐”不能只限于一寺一庙、一方水土,而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为自己一时一事的得失斤斤计较,要体现新时代大上海的新面貌,胸怀全中国,面向全世界。也只有这样,古老的佛教才能真正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才能使上海真正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其次,佛教成立后,其最大特点或作用就是济世利生。从今天来说,这种济世利生的表现,主要应该体现在维持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稳定上,这对整个城市的社会稳定、对城市精神作用的发挥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府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稳定的重要性。因为,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生活之中带来了一些与经济活动连在一起的负面影响,如道德底线的被突破、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弱势群体增加、拜金思潮膨胀、人情关系淡薄等等。而在这些方面,佛教都可以发挥它的传统优势。如,兴办一些福利机构,解决部分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与工作问题,关心他们的正常生活与心理;培养人们形成一种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减少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增强世人的同情心与慈悲心等。由此来分解政府在这些方面遇到的困难。
再次,积极宣扬那些与当世相适的佛教教理、教义,从某些具体内容中树立起对佛教的信仰,增强市民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正确态度。具体可有如下几个内容:
增强对人间佛教的信仰建设,以出世的精神来关注入世的事业。信解佛陀入世救众的教育行径,实践佛陀济世利人的善愿,从物质上、精神上关心市民的切身利益,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与党的“三个代表”相一致。
发扬人天二乘五戒十善业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合理成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自强、自立的品格;平等看待世间众生有情,不破坏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环境、不滥捕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与伦理观,维持道德底线对社会公众的约束力;不贪、不取不义之财,不巧取豪夺他人之物;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风气。
提倡菩萨乘万行中的六度修行,发四弘誓愿。培养博大的胸怀,同情、关心周遭的人和物,对他人充满同情心与关爱心,让人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让世界充满爱;形成自觉的奉献意识,不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助人为乐,奉献为公;勤奋进取,精进向上,不囿于成见,养成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要有感恩意识,佛教说要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报恩心理。此四恩即是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和佛因恩。这个内容有时在佛教中强调得并不是特别突出,而在今天建设城市精神的内容来看,却是不能小觑的。它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切实可行、并且也应该马上开始去做的事情。由于商品经济的作用,生活节奏加快,大城市中的人们已经无暇顾及在人情交往中花费过多的时间,相互之间人情的淡薄可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并经常由此引起一些社会问题。今日将佛教感恩思想单独提出,确是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以上只是就佛教中有关的内容作了部分挖掘,而佛教中类似于此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受篇幅限制,不能一一道出。佛教中的这些内容,对于针砭时弊,确有独到的作用。如今重新提出,为的就是希望在上海城市精神的建设中,能充分发挥佛教在此一方面的增上作用。佛教自身本也应该自觉地发掘这些内容。这样,才能使上海城市精神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真切反映时代的脉博。
佛教在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就上海佛教发展状况来说,有近70所寺庙,千余名僧众,信仰佛教的市民只有约40万。从扩大佛教信仰人数方面,应该还有潜力可挖。通过自身的努力,佛教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使佛教对上海城市精神建设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6、大菩文化辽宁讯2016年1月10日(农历2015年十二月初一),辽宁省海城市唐王山大悲古寺又迎来每半个月举办一次的念佛法会。上午,由大悲古寺度一法师与大家共同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下午,由大悲古寺真一法师主持念佛法会。

7、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口、贪欲、嗔恚、邪见。

8、佛法说“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诸恶道”不仅是指三途六道,把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三途之苦,佛在经典里面说得很多。

9、度一法师与大家共同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

10、“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每一个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不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修善法里面夹杂不善。这个“不善”,在本经具体而言,是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从“昼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段讲的是善因;“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这一句是讲善果;末后,“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是善缘,因、缘、果。从现前生活环境里面讲,有因必须有缘,缘是什么?缘是要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一定要亲近善知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