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福建放生鸟的地方叫什么,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正面反面(常光)

2023-07-25 10:51栏目:放生积福
TAG:

一、放生的果报现代事例

1、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正面反面(常光)

2、最近读了星云大师的《一半一半》,觉得里面开示的内容非常精彩丰富,做人处事尽在其中。做人有苦乐,生活有苦乐,处事有利弊。

3、生活里的苦乐,每个人都抱怨“生活太苦”,都向往优越舒适的环境,孰不知这样的环境难以锻炼我们成才,一旦遇上困难便难以面对。古人言:“天降大任也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苦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苦的生活环境里面可以磨炼我们应世的机智和沉着的心态,面对更苦的灾难我们可以毫不畏惧。

4、在处事上,每件事都同时具备了两面性。有的人自己快乐了,却让别人担上了重担;有些人宁肯自己吃点亏也要让他人得方便。而我们往往只选择现前的利益而不看后面的果。自己快乐了但总觉得于心不安。看到大家都快乐时,自己虽吃点亏,但是内心却是真真正正的快乐。因此我们处事应不是先考虑自己是否得利,而应想到与他人是否方便。

5、世界很精彩,但也危机重重。做人与生活虽苦,但如能懂得苦中取乐,就如同静心品一杯茶有滋也有味。处事若有方,则能利他利己利于后世。每一种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如同手心和手背相貌虽不同,但却是同一只手不可分割。但能懂得从中抉择,则娑婆世界处处是佛国净土!

6、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自在(安如)

7、记得大航法师《中论讲记》中释“自在”,为不借助任何条件而“自”“在”。它正是有情心中的实有执,是佛法破斥的对象,正因这一念直觉“自在”而徒受无量劫的委屈。

8、杀人刀亦会成为活人剑,这也正是修行人自我检验标准与最终的追求——不借助任何因缘条件而“自”“在”。

9、我们生活在条件堆叠中不得抽身;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借以感受“自”我存“在”;需要他人安慰以重拾生命的信念;需要在对比中增加自信;需要以物质抬高自身价值;需要他人肯定,证明“自”我存“在”……。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自”我存“在”的凭借,这诸多因缘让我们感觉获得实在,但也正是这诸多因缘牵制,让我们越来越不“自在”,抽除这诸多因缘,你还“自在”吗?安住吗?

10、不,我还不够自在,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得大自在,因我时时刻刻真切感受到佛菩萨的眷顾,他们给我以磨砺又不忘给我护佑,让我在平和中得到净化,升华。他们越来越清晰的指示这条路途的方向,越来越让我体会于境界中抽离的自在。

二、放生需要多少鱼

1、反而,我惧怕那诸多因缘的“自在”,古往今来轰轰烈烈中,扛起佛教大旗的成群结队,但在这轰轰烈烈中巍然不倒的又有几人,不正是因为太“自在”了吗?

2、因缘不具,顺境可以毁掉一个人,因缘具足,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宁愿在逆境的不“自在”中不断超越、不断净化、不断抽离,也不愿在顺境的“自在”中游溺,不愿被永远淹没这“自在”之中。

3、此刻,你“自在”愉悦吗?看清你的凭借;此刻,你烦躁吗?看清你的所需,如实面对,慢慢地,不凭借任何因缘条件,你会体会那是多么自在!

4、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师弟之道(圣光)

5、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不会没有父母,也不能没有师长。父母生我育我,师长教我导我。人可以不必自以为师,但却不能不做他人的弟子。孝敬父母是人之大伦,尊师重道亦是人的本分。所谓饮水思源,才不愧为人,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过师弟之道的建立,是在师弟双方的责任。

6、师弟之道的相处相待,在目前的社会,教育授受而成为交易式及商业化的形态之后,已经少见有所谓道的存在。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在佛教,佛弟子一开始学佛,便成了三宝弟子,对于佛法与僧,即须执弟子之礼。学佛的目的,是在求法,是在学道。法由僧说,道由僧弘,所以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虽称三宝,但三宝之总持,三宝之代表,三宝之主体,全部结集于僧宝之中。皈依三宝,一三宝为师,实际上则是以僧宝为师,执弟子礼的实际对象也在僧宝。所以僧宝的地位既是导师的地位,僧宝的尊严也是三宝的尊严。皈依佛教,要向僧宝执弟子礼,要恭敬供养僧宝,目的是在学佛,是在求学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具体表现乃是戒定慧三学。戒是不行恶;定是放得下;慧是看得透。我们学佛并不是从看得透开始,而是从不行恶开始。如果在为非作歹,又利欲熏心,哪里还能看得透事物的真理所在呢?所以僧宝之为人师表,首要的工作不在其他,而是个人的德行,戒行的表现,以身示范。不是说单单的止恶不作,更要积极地众善奉行,然后持之以定,示之以慧。由于僧宝的能戒、能定、能慧,僧宝的引导在前,学者随之于后。这就是传道与学道相互为礼,彼此为用。

8、传道的人,必先有道可传,及其传道的对象;学道的人,必先有道可学及其学道的依准。师地的关系,在道之授受,是情谊的感通,是理智的交融。否则的话,师弟的关系便不能落实。

9、根据佛法,比丘虽不是导师的意思,但是出家而现僧相,即为僧宝之即是学佛者的师表之一。故经中每以师僧并称。僧格是否完美,那是他本身的问题,最低限度他能现僧相,在学佛的进程上,已比在家弟子超前了一步。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成佛的最后阶段,都是现僧相。既然我们现了僧相,就应学戒持戒,学戒不能持戒,称为犯戒,如此则是知法犯法。知法犯法所感的恶果,将比没学戒的人更为深重。如世间人所说的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可见,现了僧相,若只是表面,没有僧格之实,那么将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得惊人。菩萨以众生为福田,众生以僧宝为福田。如果在家人只对大善知识或像佛陀一样的人才恭敬供养,对于行持等不如的,便不予理睬,那么佛的弟子都将无法生存。佛灭以后,也将不会有僧宝的存在。没有僧宝,佛教也无从住世,无有化世了。如果以真诚之心求法行道,真诚之心向往成佛之道,他便会自持自守。虽不以师自居,他人亦会敬之以师礼。

10、师弟之道的范围很广。出家人对于出家人的依止受教的关系,亦是师弟之道。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的相与相契,无一不是师弟之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此教学相长,共为师友,亦师亦友,即师即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