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里可以放生金鱼,上海市伊协召开《上海穆斯林》杂志办刊座谈会

一、北京哪里有放生地方

1、佛教在线上海讯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海穆斯林》杂志办刊质量,提高办刊人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上海市伊协于2013年3月6日上午召开了《上海穆斯林》杂志办刊座谈会。《上海穆斯林》杂志是上海市伊协宣传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伊斯兰优秀文化,报道和反映协会动态的季刊。

2、《中国穆斯林》杂志副主编马利强,市伊协会长金宏伟,副会长方宗伟、赵学义,市民族宗教委法规宣传处副处长陆纪鸿,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的穆斯林杂志编辑同仁,《上海穆斯林》编委会全体成员和穆斯林撰稿人代表,约30人参加座谈。

3、《上海穆斯林》杂志责任编辑向大家介绍了《上海穆斯林》杂志的基本情况。与会人员依据各自不同的岗位和工作经验,对《上海穆斯林》杂志未来的办刊方向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陆纪鸿副处长、马利强副主编对《上海穆斯林》杂志的办刊方向、办刊特色方面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4、市伊协会长、编委会主任金宏伟阿訇代表市伊协向与会人员表示真诚的欢迎并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为《上海穆斯林》杂志投稿、建言献策,支持协会的办刊工作。

5、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近提篮桥),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中间(1796~1820)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

上海哪里可以放生金鱼,上海市伊协召开《上海穆斯林》杂志办刊座谈会

6、光绪二十一年,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7、下海庙位于虹口区商业闹市提篮桥地区,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篮而过桥,故名提篮桥。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护海神妈祖,因此也以天妃娘娘及其它地方神一起奉神祀在庙中。

8、1990年,经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恢复。

9、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目前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16人,佳持为昌修法师。

10、南山古寺坐落于上海浦东南汇千年古镇新场镇,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山禅寺俗称南庵,位新场镇大街南端。元大德十年,僧熙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初,僧九如重修,易名“南山寺”,又名“南山禅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唯一的佛教胜地。2002年5月29日被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寺位于新场南端,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咸丰同治年间(1861年~186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间,一再修塑重修,该寺原有房屋38间,后独存大雄宝殿和一排僧舍。“南山雪霁”曾被列为“笋山十景”。寺后原有700年古银杏3株,现存2株,高15米左右,直径数抱余,1992年10月,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立“古树名木保护碑”。1978年,宗教政策颁布并得到落实,于2001年9月,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关心下,由灵宏法师与新场村委会签具产权无偿转让与征地合同,使南山寺占地面积由土地改革时的3亩扩大到现在的5亩。同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恢复佛事活动,同年天王殿奠基,于2005年初竣工;継后,圆通宝殿于2009年落成。2007年南山寺荣获“区级文明宗教场所”的光荣称号;2009年又荣获“市级文明宗教场所”的光荣称号。年久失修面目全非的一座古寺俨然修缮一新,成为今日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座颇具规模、设施完备、香火兴旺、享誉八方的古刹名寺。

二、草鱼放生有什么说法

1、为使寺庙内外环境得以整体美化、优化、净化,进一步满足与日俱增的香宾游客亟需,南山寺作出新规划:将在近三年内完成钟鼓楼、地藏殿(功德堂)、方丈室等设施建造,开设“居士林”、“南山书院”等文化艺术的交流场所,并积极配合地方旅游业开展各类参与性互动性强的佛事盛会如“放灯节”、“祈福法会”等活动,为创设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文明宗教场所”作出我们南山寺坚持不懈的精进和努力。

2、寺后的参天银杏古树有600多岁,左证着建于元代大德十年的古寺历史。

3、南汇新场镇盛行建造各种牌坊。

4、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照在现新场村12组建常寂庵(后称南山寺)时,在寺后栽下3棵银杏树,距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这3棵古银杏树,其中1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部队征用。剩下的2棵,都高耸入云。

5、1986年9月,作家谢永章观后欣然命笔,题诗《南山树》:“一杆雄姿拔地起,高耸直上插云间。白云与它挽手过,道是才过更年期。饱经风霜六百年,白果藏于绿叶间。腋下挟个南山寺,石笋尽收其眼底。”

6、两棵古树相距28米,屹立在新场镇南首,四季迷人。每逢双休、节假日,游客、香客在南山寺参观、敬香之后,都要来目睹二棵古树的风采。现在二棵古树已经成为千年古镇——新场镇的一道亮丽景观,为古镇增添无限风光。

7、灵宏法师,江苏省金坛县人,俗姓赵。因缘和合,于1985年5月在上海市龙华寺出家,顶礼上圆下成长老。同年参加龙华寺僧伽培训班学习,并于1985年7月在福建闽候崇圣禅寺受具足戒。自1987年5月入上海佛学院学成毕业后云游四方,于1998年至2000年12月在浙江湖州兴隆寺任住持。2001年9月受上海市原南汇县佛教协会的邀请,任上海浦东南山寺的住持。主持上海浦东南山寺的修复工作。

8、在南山寺恢复重建的数十年中,灵宏法师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在他的主持下,从无到有,修复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天王殿、地藏殿、圆通宝殿和东西寮房,全寺焕然一新。多次被评为南汇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和“上海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灵宏法师被推选为上海浦东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常任理事。

9、南山寺在灵宏法师带领下,先后建立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也都已步入正轨。灵宏法师本着务实、高效的态度,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验,高度重视道风建设,在全寺营造出了良好的宗教氛围。同时,南山寺积极配合地方文化建设,创办了许多特色宗教活动。如连续成功举办的“迎新年、祈祥和”大型撞钟活动、每年一度的祈福大法会以及莲花灯会等,广大信众受益非浅,社会反响交口赞誉。

10、灵宏法师为佛教界对外友好联谊活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随上海佛教协会会长觉醒大和尚一起参加天竺“心之旅”,从而加深中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2011年初在台湾参学受到了台湾诸山长老的热情接待。此外,法师与社会各界人士广结善缘,尤其是搭建了南山书院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打造颇有特色的佛教文化,影响深远。